大家好,这里是滨州益农信息社。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玉米褐斑病的发病过程及表现,还有针对这一病症的有效防治方法。
进入7月份以来,雨水较多,高温、高湿的环境更容易导致玉米褐斑病的发生,如果不能及时防治,将对今年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重大影响。

一、玉米褐斑病发生的原因及流行规律
1、玉米发生褐斑病的原因是,土壤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,高感玉米品种连作时,土壤中病菌量每年成倍增加,容易引发玉米发生褐斑病。
2、秸秆还田时,大量含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,在施肥方面,施用了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,携带病菌随之传入田内,造成病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。
3、在玉米生长到5~8片叶龄期,由于施肥不足或土壤肥力不够,玉米叶色变黄,出现脱肥现象,玉米抗病性降低,这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。
4、地块处于高温高湿自然环境下,一般是在下过大雨,晴天后,空气温度高、湿度大,玉米易感染褐斑病。
5、玉米褐斑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(植物秸秆)中越冬。第二年休眠孢子囊随风雨传播,萌发产生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萌发产生侵入丝,在适合的时机,侵入玉米幼嫩组织。玉米生育中后期阴雨天多,特别是高湿高温条件下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;低洼地和连作地病情严重。植株密度髙的田块,地力贫瘠、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块,发病都较重。
易侵染时间:玉米多在喇叭口期开始始发现发病,玉米抽穗至乳熟期为显症高峰期。

二、玉米褐斑病主要症状
1、褐斑病常发生于玉米的叶片、叶鞘及茎秆上,通常会最先发生在顶部叶片的尖端。发病初期,叶片和叶鞘的交接处会出现病斑,病斑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的小斑点,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至线形;叶片上的隆起附近的组织一般呈红色,且小病斑经常会汇集在一起,严重时叶片上甚至会布满病斑,并且会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。
2、发病后期,病斑的表皮会破裂,此时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,并且会散出褐色的粉末(病原菌的孢子囊),最后病叶会局部散裂,只残存如丝状般的叶脉和维管束。
3、茎秆多在节间发病,叶鞘上出现较大的紫褐色病斑,边缘较模糊,多个病斑可汇合形成不规则形斑块,严重时,整个叶鞘变紫褐色腐烂。果穗苞叶发病后,症状与叶鞘相似。

三、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措施
1、合理施肥:施足底肥,注意氮、磷、钾肥的搭配,防止偏施氮肥,增强植株抗病性。
好了,以上就是今天关于玉米褐斑病的分享,如果觉得有用、记得点个关注,欢迎点赞、留言、转发,您的鼓励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,我们下次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