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滨州市小麦“一喷三防”技术指导意见

来源: 滨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-04-20

2002141219258379584.png

预计2025年全市小麦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。其中,麦蚜中等发生;若气象条件适宜,条锈病、赤霉病有流行风险。小麦中后期“一喷三防”技术能防病虫、防干热风、防早衰,增粒重,对保障小麦稳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。为切实做好小麦“一喷三防”工作,特制定技术指导意见。

一、防控策略

坚持“因地制宜、突出重点、分类指导”的防控策略,抓住重大病虫、重点地区、关键时期,适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作业,强化绿色防控、科学用药,有效控制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,实现防病治虫与单产提升有机统一,保障小麦生产安全。

二、防控技术

(一)明确防控对象及实施时期。以条锈病、赤霉病、蚜虫等病虫为重点,兼顾纹枯病、白粉病等其他病虫。因地制宜,针对不同防控对象,明确“一喷三防”实施的具体时间。在抽穗扬花期实施,应以预防赤霉病为主,兼顾纹枯病、锈病、白粉病等;在灌浆期实施,应以防治蚜虫为重点,兼治白粉病、叶锈病等。

(二)科学选用防控药剂。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、气象条件、小麦生育期及长势,明确防控对象及喷防作业时间,选择高效对路药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、免疫诱抗剂、叶面肥等。可选用丙硫菌唑、氟环唑、氰烯菌酯、戊唑醇、环丙唑醇、烯唑醇、氟唑菌酰羟胺、吡唑醚菌酯、丙唑·戊唑醇等杀菌剂防控病害;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、啶虫脒、吡蚜酮、呋虫胺、噻虫胺、氟啶虫酰胺·联苯菊酯等杀虫剂防控虫害;选用芸苔素内酯、噻苯隆、氨基寡糖素、免疫激活蛋白、赤·乙·芸苔、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、免疫诱抗剂以及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,增强小麦抗逆性,促进籽粒灌浆。

(三)合理选用施药器械。推荐使用植保无人飞机等高效施药器械,以确保防控效果。选用植保无人飞机等航空植保器械作业时,应由持证人员操作,环境风速应小于3级(<3.3米/秒),亩施药液量2~3升(防控赤霉病时应适当增加施药液量),飞行速度小于5米/秒,飞行高度(离小麦冠层的高度)2~4米,并在药液中添加植物油类、有机硅类或高分子聚合物类等适宜飞防的沉降剂、抗蒸发剂或耐雨水冲刷助剂;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作业时,应提前调整好机具行走速度和喷雾压力,亩喷液量控制在10~15升。

三、效果评估

“一喷三防”作业结束后,应及时开展田间防治效果跟踪调查评估。对于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块,应查找原因并进行补防。从病虫防控效果和灌浆时间及强度、千粒重、不完善粒数、霉变粒数等有关参数指标上,结合平均产量,综合评估喷与不喷的效果,客观反映“一喷三防”实施成效。

四、注意事项

(一)药剂用量要准确,严格按药剂标签标注的推荐用量使用,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,确保用量准确。

(二)科学混配农药,严格按照药剂标签标注的使用说明混合使用,大规模施药作业前,应开展小范围试验,确保药剂混合均匀、混配稳定、协同增效且对小麦植株无药害。

(三)药液应现混现用,一般混配农药不超过3种,混配药液放置时间不超过3小时。

(四)施药时应注意适当叠加作业喷幅,确保喷幅边缘有足够的药液量;施药后如遇雨,应及时补喷。

(五)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,小麦收获前15天应停止用药。


0 阅读
THANKS~
打赏支持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