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最新】2025年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
目前,我市小麦已全面进入拔节期。小麦拔节以后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,正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,也是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。总体上看,全市麦田转化升级持续向好,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和隐患:一是苗情相对复杂。部分麦田苗情相对较差,存在群体不足,个体偏弱的现象,田间管理难度加大。二是部分地块表墒不足。今年3月份以来,我市平均降水较常年偏少,加之田间蒸发量增大,部分地块出现旱象。三是病虫草害发生隐患较大,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4月份将有多次冷空气活动,可能对小麦生长产生不利影响。
针对目前全市小麦苗情特点,下一步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要以“科学运筹肥水、精准防控病虫、科学防灾减损”为主攻方向,坚持因苗分类施策,抓好关键技术落实,努力保穗数、增粒数、提粒重,确保夏粮丰产丰收。
一、科学运筹肥水
1.拔节期。各类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,优化群体、个体质量,壮秆增穗,提高成穗率。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的地块和群体不足的弱苗麦田,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,促蘖增穗;对地力水平较高、群体适宜的壮苗麦田,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;对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,要肥水后移,在拔节后期(倒二叶露尖)追肥浇水,一般亩追纯氮5~7公斤(尿素10~15公斤),控制无效分蘖,加快两极分化,防止因群体过大发生早衰、倒伏。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,可在追施氮肥的同时,追施适量速效钾肥,健壮植株茎秆,提高抗倒性。
2.抽穗扬花期。对墒情不足地块,应浇好抽穗扬花水,促进穗分化,增加穗粒数。浇水前要关注天气变化,不要在降雨、大风天气前浇水,防止发生倒伏。前期施肥不足、有脱肥现象的麦田,要结合浇水亩追纯氮2~4公斤(尿素5~8公斤),或叶面喷施1%的尿素加0.3%~0.4%磷酸二氢钾溶液,保障籽粒正常灌浆,提高粒重。
3.灌浆期。可结合病虫害防治,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、叶面肥,提高植株抗逆能力,提高粒重。墒情不足时,应适时浇小水,不要大水漫灌,避免导致根系早衰和发生倒伏。
二、精准防控病虫
1.防治条锈病。要落实“带药侦查、打点保面”防控策略,发现一点、防治一片,及时控制发病中心。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.5%~1.0%时,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。可选用三唑酮、烯唑醇、戊唑醇等药剂防治。
2.防治赤霉病。坚持“立足预防,适时用药”原则,如在抽穗扬花期遭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、多雾天气,要选用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、氟唑菌酰羟胺、戊唑醇等药剂及时喷药预防。施药后6小时遇雨,应雨后及时补喷;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发病,应隔5~7天再喷药1次。
3.防治白粉病。可结合防治条锈病、赤霉病等进行兼治。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%时,应选用环丙唑醇、腈菌唑、丙环唑、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及时防治,严重发生地块应间隔7~10天再喷药1次。
4.防治麦蚜、麦蜘蛛。麦蚜可选用吡虫啉、吡蚜酮、啶虫脒、苦参碱等药剂进行防治。麦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、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5.实施“一喷三防”。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,科学组配杀菌剂、杀虫剂、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,一次喷施,多害防范。杀菌剂可选用三唑酮、烯唑醇、戊唑醇、己唑醇、丙环唑、咪鲜胺、丙唑·戊唑醇等杀菌剂,杀虫剂选用吡虫啉、啶虫脒、吡蚜酮、噻虫嗪、抗蚜威等杀虫剂,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芸苔素内酯等,叶面肥可用磷酸二氢钾、氨基酸水溶肥等。特别注意的是,小麦收获前15天要停止使用农药,确保小麦质量。
三、科学防灾减损
1.防“倒春寒”。小麦拔节后,抗寒能力减弱,若发生“倒春寒”或晚霜冻害,将导致小麦抽穗受阻或穗粒数减少,严重影响产量。应在“倒春寒”来临前,及时浇小水,增加田间空气湿度,减轻冻害。若发生冻害,要结合浇水每亩追施纯氮5公斤(尿素10公斤)左右,同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,促进中、小蘖迅速恢复生长,弥补损失。
2.防后期倒伏。部分前期群体偏大麦田,田间郁闭、茎秆纤细,可能发生后期倒伏风险。应在拔节期适当增施钾肥,提高茎秆质量,防止倒伏。对已发生倒伏的麦田,切勿人工绑扶,如在灌浆前中期发生倒伏,上部叶片和穗轴会在3~5天后,借助植株自身调节能力自然翘起,无需人工辅助;对因降雨导致倒伏的麦田,可在雨后抖落茎叶上的水珠,减轻上部压力助其抬头。发生倒伏后,白粉病等病害往往加重发生,同时叶片堆叠,茎秆和根系受损,影响籽粒灌浆,要及早喷施杀菌剂和叶面肥,控制病害发生,延长灌浆期,稳定粒重。
3.防干热风。如小麦在扬花灌浆过程中遭遇“干热风”,可能会失去水分平衡,严重影响各种生理功能,显著降低千粒重,导致减产。要加强监测预报,在“干热风”来临前,结合小麦“一喷三防”,及时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,增加田间湿度,降低冠层温度,抵御“干热风”。
4.防烂场雨。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,此时易发“烂场雨”。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提前进行收获机械与烘干设备检修,适时进行抢收,提高机收作业效率,减少机收损失,确保小麦颗粒归仓。优质专用小麦应单收、单贮、单运,提高品质和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