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: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
农 作 物 病 虫 情 报
第8期
邹平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股 2025年4月1日
邹平市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
小麦中后期是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也是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危害和防治的关键时期。因此,搞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,对今年我市小麦增产、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一、病虫害发生趋势
根据当前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、苗情、栽培管理,结合历史资料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天气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,预计今年我市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发生程度为2级。
小麦条锈病:如菌源、气候等条件适宜,有流行可能。小麦白粉病:发生程度为2级,发生面积约35万亩。小麦纹枯病:发生程度为2级,发生面积约35万亩。小麦茎基腐病:发生程度为2级,发生面积约15万亩。小麦叶锈病:发生程度为1级。小麦赤霉病:发生程度为1级,气候条件适宜有中度流行可能。小麦根腐病:发生程度为1级。小麦蚜虫:发生程度为3级,发生面积约87.9万亩。小麦红蜘蛛:发生程度为1级,部分地块2级,发生面积约30万亩。麦叶蜂:发生程度为1级,发生面积约5万亩。地下害虫:发生程度为1级。
二、病虫害防治措施
(一)拔节期。以防治茎基腐病、纹枯病,预防条锈病等流行性、暴发性病虫害为重点,挑治麦蚜、麦蜘蛛、地下害虫等。
当茎基腐病病株率达5%时,可选用丙硫菌唑、丙硫唑、丙环唑、吡唑醚菌酯、叶菌唑、氰烯菌酯、戊唑醇、苯醚甲环唑、氯氟醚菌唑等药剂进行防治,施药时最好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,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,适当加大用水量,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,以确保防治效果。纹枯病病株率达10%时,可选用井冈霉素、噻呋酰胺、戊唑醇、丙环唑、烯唑醇、多抗霉素、井冈·蜡芽菌、氰烯·己唑醇等药剂喷施麦苗茎基部防治。麦蜘蛛平均每33厘米达200头或每株达6头时,可选用阿维菌素、联苯菊酯、联苯·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。对于麦蚜,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,应重点挑治。地下害虫出现连片危害死苗率达10%时,可用辛硫磷、毒死蜱等配成毒土撒施。
对于条锈病,重点开展早期预防,提前做好应急防控准备。坚持“带药侦查、打点保面”的防控策略,采取“发现一点、防治一片,发现一片、防治全田”的防控措施,注意防控早发麦田,一旦发现,及时控制发病中心。当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0.5~1%时,应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,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,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、氟环唑、丙环唑、丙唑·戊唑醇、丙硫菌唑·戊唑醇等。
(二)抽穗扬花期。以预防赤霉病为主,兼顾锈病、白粉病、麦蜘蛛、吸浆虫等。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,开展达标防治。
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,坚持“立足预防、适时用药”。若遇阴雨、结露、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,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,应及时全面开展喷药预防,可选用药剂有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、氟唑菌酰羟胺、戊唑醇、叶菌唑、丙唑·戊唑醇等;施药后6小时遇雨,应雨后及时补喷;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,应间隔5~7天再喷药1次。
对于小麦白粉病、叶锈病,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、赤霉病等进行兼治。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%或条锈病病叶率0.5~1%时,可选用环丙唑醇、丙环唑、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及时防治,严重发生田应间隔7~10天再喷药1次。
对于麦蜘蛛,平均每33厘米行长达200头或每株达6头时,选用阿维菌素、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。在小麦抽穗期,吸浆虫每10复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,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~3头成虫时,选用阿维·吡虫啉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氯氟·吡虫啉等药剂防治,并可兼治麦蚜等害虫。此时用药,应注意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,尽量使用选择性或高效低毒、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,掌握好防治适期,改进施药方法,调整施药时期,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,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。
(三)灌浆期。重点防治小麦穗蚜,提倡综合用药,实现一喷多效。
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危害时,进行针对性防治。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,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∶150时,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、新烟碱类药剂喷雾防治,或用苦参碱、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。有条件的地区,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。
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,实施“一喷三防”。选用三唑酮、烯唑醇、戊唑醇、己唑醇、丙环唑、咪鲜胺、丙唑·戊唑醇等杀菌剂,吡虫啉、啶虫脒、吡蚜酮、噻虫嗪、抗蚜威等杀虫剂,以及氨基寡糖素、芸苔素内酯、赤·吲乙·芸苔、二氢卟吩铁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,并结合小麦长势,合理使用叶面肥等,各选一种混合喷施,一喷多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