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滨州市小麦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见

来源: 滨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-04-23

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,也是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盛期,如不能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。

小麦穗期要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、赤霉病、茎基腐病、蚜虫等重大病虫,兼顾白粉病、纹枯病、红蜘蛛等常发病虫。突出重点病虫、重点区域,及时开展应急防治,坚持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结合,切实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控,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,实现科学防控、农药减量控害。切实落实好“虫口夺粮保丰收”等行动部署,确保重大病虫不流行成灾,实现夏粮丰产丰收。

一、准确监测预警

加大监测力度,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。充分发挥智能监测站(点)作用,规范进行系统调查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大田普查,对小麦条锈病等重大流行性病虫开展拉网式排查。今年条锈病发病早,普查注意调查中下部叶片,实行网格化、信息化管理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、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、种植大户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行动自觉,营造群查群防的良好氛围。密切关注气候变化,适时会商分析,科学研判发生态势,及时发布预报警报,争取防控主动权。

二、落实关键技术

(一)防控重大流行性病害

加强对小麦赤霉病、条锈病等重大流行性、暴发性病害预防和防治。防治条锈病,要坚持带药侦查,采取“发现一点、防治一片”的预防措施,及时控制发病中心。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.5%~1.0%时,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,跟踪调查防效,根据实际进行二次或多次喷防。如亩用25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~40毫升或30%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30~40毫升或30%氟环唑悬浮剂20~30毫升或18. 7%丙环•密菌酯悬乳剂30~60毫升或24%咪鲜•密菌酯悬浮剂42~56毫升对水喷雾防治。预防赤霉病,坚持“立足预防,适时用药”不放松,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、多雾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,立即喷药预防;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,隔5~7天再喷药1次。如亩用25%咪鲜胺水乳剂60~70克/亩或25%氟烯菌醋悬浮剂100200毫升或200克/升氟唑菌酰羟胺50~65毫升,对水喷雾防治。

(二)大力开展“一喷三防”

穗期一次混合施用杀虫剂、杀菌剂、生长调节剂兼治多种防治对象,防病、防虫、防干热风,省时高效,减少施药次数、减轻环境压力。防治白粉病、锈病,发病初期可亩用430克/升戊唑醇悬浮剂15~20毫升或30%肟菌•戊唑醇悬浮剂36~45毫升或17%吡唑•氟环唑悬浮剂40~60毫升对水喷雾防治。防治麦蚜,发生初盛期可亩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~40克或22%噻虫•高氯氟悬浮剂5~7毫升,对水喷雾防治,可兼治灰飞虱、麦红蜘蛛。防治小麦吸浆虫,抽穗期可亩用5%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7~10毫升,对水喷雾防治。防早衰和干热风,可亩用0.20.3%磷酸二氢钾或0. 1%芸苔素内酯水剂10002000倍液喷雾,也可亩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各250克混合喷雾。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控制麦蚜,当田间益害比达1:80~100或蚜茧蜂寄生率达30%以上时,可不施药利用天敌控制蚜虫。

三、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

充分用好各类涉农资金,完善政府购买植保服务机制、扶持引领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。坚决贯彻落实“联防联控、统防统治、群防群治”机制,积极引导各类生产主体落实防病治虫主体责任,把握关键节点,组织开展区域性大规模统防统治。要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过程服务,为服务组织提供准确实用的病虫信息、市场信息,做好对服务组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,避免药害和中毒事故发生,切实保障防控效果,打好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人民战争。

四、做好宣传培训指导

组织精干专业力量包片驻点,通过田间学校、专题讲座等形式现场培训指导农民认病识虫、科学用药,发动农民群众及时开展科学有效防控。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,组派专家组赴重点地区开展巡回指导,督促工作落实,及时研究解决监测防控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确保防控成效。利用电视、网络、广播等媒体,广泛传递病虫发生信息、防控技术,增强生产主体防病治虫的主动意识和行动自觉,引导社会关注支持病虫害防控,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,形成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高潮。

滨州市植物保护站

2021年4月22日

0 阅读 0评论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相关评论

THANKS~
打赏支持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