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滨州市秋播小麦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
-
语音播报
-
听全文
00:00/03:23
近年来,小麦田杂草种群结构日趋复杂,节节麦、雀麦等恶性杂草发生密度逐年增加,播娘蒿、看麦娘等杂草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,打碗花、猪殃殃等杂草上升危害,对我市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。今年秋季高温持续时间长,土壤墒情总体适宜,秋播小麦杂草预计呈中等程度发生。为有效防控小麦杂草危害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防控原则
综合防控。充分发挥深耕除草、合理密植、沟渠整治等农业、物理和生态措施的作用,及时清除田埂、沟渠杂草,利用作物自身竞争优势,降低杂草发生基数,发挥生态控草作用。化学除草要科学推广“封杀结合”的技术。
治早治小。杂草出苗期和幼苗期是杂草防控的关键阶段。根据秋播小麦的栽培模式、土壤墒情和除草剂特性,优先采取土壤封闭处理措施,在杂草幼苗期实施茎叶喷雾处理,保证杂草防治效果。
精准施药。选用对靶高效安全的除草剂品种和增效助剂,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产品,避免超剂量、超范围用药,减少因药剂使用不当(如药液飘移等)引起的药害事故。
二、防控技术措施
小麦田杂草在我市普遍发生,根据小麦种植方式、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,开展分类指导,重点防控节节麦、雀麦、看麦娘、播娘蒿、荠菜等。
(一)非化学控草技术
1.农业措施。通过清洁田园、合理密植、施用腐熟土杂粪肥、实行轮作等措施,有效减轻伴生杂草的危害。通过提高整地质量、抓好一播全苗、增强水肥管理、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等,促使小麦苗全、苗壮、苗匀,提高麦苗对杂草的竞争力。
2.物理措施。小麦播种前,翻耕或旋耕整地灭除田间已经出苗的杂草,清洁和过滤灌溉水源,阻止田外杂草种子的输入。每三年深翻一次土壤,深度在30厘米左右,压低当年杂草发生基数。
(二)化学控草技术
原则上,以节节麦—播娘蒿为混合优势杂草种群的麦田,化学防治指标为10株/平方米。
在秋播土壤墒情好的条件下,杂草防控采用“一封一补”策略。播后苗前,选用砜吡草唑、吡氟酰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。后期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局部补施除草剂,选用甲基二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治节节麦,选用唑啉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多花黑麦草、大穗看麦娘,选用啶磺草胺、氟唑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雀麦,选用氯氟吡氧乙酸、双氟磺草胺、双唑草酮、氟氯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播娘蒿、猪殃殃、荠菜、婆婆纳等阔叶杂草。
在秋播土壤墒情差、土壤封闭处理除草效果不好的条件下,杂草防控采用“一杀一补”策略。根据当地除草方式和田间杂草发生种类,在麦田杂草2⁓5叶期(冬前),或在小麦返青后、拔节前(冬后),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节节麦,选用啶磺草胺、氟唑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雀麦,选用唑啉草酯、炔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多花黑麦草、大穗看麦娘,选用双氟磺草胺、二甲四氯钠、氯氟吡氧乙酸、唑草酮、氟氯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播娘蒿、荠菜、猪殃殃、婆婆纳等阔叶杂草。翌年春后,根据杂草发生情况,局部补施适宜的除草剂品种。
三、注意事项
(一)适时用药。土壤封闭除草要在作物移栽前或播后苗前施药,茎叶处理除草宜在杂草2⁓5叶期进行,小麦田严格掌握在拔节前用药。施药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、晴天无风且气温不低于5℃时,施药当天及施药前后2天日最低气温应不低于0℃,阴雨天、大风天禁止用药,以防药效降低和雾滴飘移产生药害。
(二)科学用药。在强筋麦、优质麦上严禁使用甲基二磺隆及其复配制剂,且不能与唑草酮等药剂混用,以免出现药害。唑啉草酯、炔草酯等药剂与激素类除草剂混用易产生药害。
(三)轮换用药。要根据田间草相,合理选择除草剂,避免长期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品种,交替轮换用药,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。
(四)精准施药。选用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,建议选用扇形喷头。推荐使用悬挂式、自走式喷杆喷雾机,避免因施药器械“跑、冒、滴、漏”造成药液浪费、产生局部药害。要根据施药器械类型合理设置兑水量,确保喷雾均匀,不重喷、不漏喷。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用水量要适当加大,每亩用水量30⁓40公斤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