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益说农事】小麦茎基腐病和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
近年来,随着气候变化和种植面积的扩大,麦田病菌问题愈发凸显。不少地区的麦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,农民们为此愁眉不展,积极探寻有效的防治之法。今天小益就来给大家聊一下小麦常见的两种病害:茎基腐病和纹枯病。

小麦茎基腐病每年都是农户最头疼的问题,因为它被称为小麦“癌症”,要么把病菌“扼杀”在摇篮里,要么“早发现早治疗”,一旦“病入膏肓”,就是没救了。接下来,我们从茎基腐病的病症表现及发病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一下。
一、小麦茎基腐病的病状表现
1.前期病状
小麦茎基腐病在苗期即可侵染,主要表现为根部褐变,根部1-2节呈褐色,严重时变为深褐色,开始死亡。湿度大时,根部可能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。
2.中期病状
随着病情发展,病菌从茎基部向上扩展,茎基部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,麦苗生长缓慢。田间湿度大时,茎秆上可能出现粉红色或白色霉层,茎秆易折断。
3.后期病状
病情严重时,小麦上部穗出现枯白穗,穗小籽少,根部容易折断,形成白穗,籽粒逐渐停止灌浆,严重影响产量。
二、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
1.气候条件
暖冬和气温反复变化,尤其是高温伴随降雨的天气,田间湿度大,容易发生小麦茎基腐病。发病高峰通常出现在苗期及返青期。
2.土壤与耕作方式
连年小麦、玉米轮作或秸秆还田,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。秸秆带菌残体中的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,是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。
3.品种抗性
部分小麦品种抗病性较差,容易受到病原菌侵染。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。
三、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
播种期拌种:在小麦播种前,可选用唑醚·氟环唑、丙硫菌唑·戊唑醇、苯醚·甲环唑等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。例如,用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.03% - 0.05%进行拌种,可有效抑制种子带菌和苗期发病。
(点击图片查看详情)
返青至拔节期喷雾防治: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,选用戊唑醇、吡唑醚菌酯、氟环唑、甲霜·噁霉灵等药剂喷雾,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,注意加大用水量,控制病害扩展。
(点击图片查看详情)

小麦纹枯病同样也是小麦生长中后期高发病害,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病,主要危害茎基部,可造成烂芽、病苗死苗、花秆烂茎、倒伏、枯株白穗等症状,严重影响小麦产量。
一、小麦纹枯病的病状表现
1.前期病状
小麦纹枯病在苗期即可侵染,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。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,病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,形成云纹状斑块。
2.中期病状
随着病情发展,病斑逐渐向上扩展,茎秆上出现褐色云纹状病斑,严重时病斑环绕茎秆,导致茎秆变软,植株矮化,叶片发黄。田间湿度大时,病斑表面可见白色菌丝体。
3.后期病状
病情严重时,茎基部腐烂,植株易倒伏,穗部发育不良,籽粒瘪小,严重减产。在潮湿条件下,病斑表面可能产生褐色菌核。
二、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原因
1.气候条件
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。春季气温回升快、降雨频繁、田间湿度大时,病害容易发生。
2.土壤与耕作方
连作田块和秸秆还田地块,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较多,病害发生较重。此外,播种过密、氮肥施用过多也会加重病害。
3.品种抗性
部分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,容易受到病原菌侵染。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。
三、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
与小麦茎基腐病防治相同,可在播种期拌种及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,选用戊唑醇、氟环唑、丙环唑、甲霜·噁霉灵等药剂喷雾,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。
(点击图片查看详情)
因两种病菌均为真菌性病害,两者发病原因皆与温湿度密切相关,同样也是侵害小麦茎基部并影响植株生长,因两者防治措施相同,所以在辨认或者防治方面,比较方便防治。
总结
小麦茎基腐病和纹枯病是一种危害较重的土传病害,必须立足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控”的策略。抓住返青拔节关键时期,通过农业措施、药剂防治和综合防控相结合,有效降低病害发生风险,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。农民朋友应早发现、早防治,选对药,减少危害,确保丰收。关注滨州益农信息社,和小益一起学习更多农业知识,助力增产增收!